当前位置:

山野共振 · 生田社 | 打破专业壁垒!跨学科设计交出亮眼答卷!

来源:网络 作者:吴红 2025-09-02 15:23

  七月的浙东,山色如黛,蝉鸣阵阵。AF×生田社【山野共振·生田社】跨学科工作营在此圆满落下帷幕。

  2025年7月18日到23日,由AF国际艺术中心首席教育官霍老师领衔最强导师天团,带领15位年轻艺术创作者,一头扎进了生田社的青山绿水间,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与人文设计的无限可能。

  本次跨学科工作营汇集了来自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空间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学员与导师。多元背景的组合,使得工作营充满思想碰撞与创意火花。

  人文与自然交汇

  GET生田社的独特魅力

  此次跨学科工作营选址于"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生田社。

  生田社地处浙江绍兴新昌沙溪镇,静卧于天姥山下,是一个小众而充满人文魅力的旅游精品区域。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成为跨学科实践的理想场所。

  从闲置农房改造到生态农业系统开发,从农产品包装设计到自然教育工具创新,跨学科合作的无限可能在此展现。

  生田社主理人表示:

  “我们选择放下都市,回归乡野,是因为我们深知对于个体和家庭,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至关重要。拒绝流水线生活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让灵魂得以滋养。”

  ·肖磊

  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硕士

  注册规划师

  十年城市规划经验

  八年乡村营建经验

  ·曹东川

  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硕士

  注册规划师

  十年城市规划与设计经验

  八年乡村营建经验五年乡土花园营造与种植经验

  跨学科碰撞:

  乡村振兴的N种可能

  7月中旬,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齐聚浙江,开启了一场融合自然探索与人文思考的设计工作营。AFer通过沉浸式体验与系统性调研,在行走中感知地方文脉,在协作中探索设计创新,最终形成一系列兼具人文温度与实践价值的乡村振兴方案。

  阶段一:感知与发现

  工作营以宁波南塘老街为起点,学员们通过传统街区的游览,初步感知地方文化脉络。随后转至舟山朱家尖,在白山景区、乌石塘景区等自然景观中观察生态与地理特征,从中汲取设计灵感。

  这一阶段的考察不仅帮助学员理解浙东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更揭示了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为后续跨学科合作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驻地调研与认知构建

  7月20日,全体学员抵达生田社驻地。启动仪式上,负责人通过专题培训详细介绍了村落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及产业发展现状,为创作提供了背景支撑。随后工作营进入核心创作阶段,学员们根据专业背景分为四个工作组,在生田社及周边区域展开深度调研:

  ✅产品设计组聚焦乡村生活场景中的实用需求;

  ✅交互设计组通过居民访谈收集用户故事;

  ✅视觉传达组采集自然景观/动植物等视觉素材;

  ✅建筑景观组分析空间功能与优化潜力

  各小组采用专业视角与跨学科方法,对当地建筑空间、农业生产、社区生活等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

  阶段三:跨学科协作与方案生成

  在方案设计阶段,跨学科团队的优势得以凸显。学员们打破专业壁垒,从各自专长出发,以小组形式共同探讨综合解决方案。

  例如:一个关于闲置农房改造的提案,可能同时包含建筑空间规划、室内设计、产品配套、视觉标识系统、数字交互体验等多个维度;一个关于生态农业系统开发的构想,则会融合产品设计、服务设计、品牌视觉、用户体验等多方面考量...

  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拓宽了设计边界,更提升了方案的落地性与创新价值,最终产出一批立体、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构想。

  设计×烟花×夏夜

  满分体验

  经过紧张而充实的工作,各学员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从调研到构思再到方案成型的全过程,产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设计方案。

  7月22日的成果展示会上,各小组向生田社负责人与AF导师团队汇报了他们的设计成果,获得了一致好评。评审过程中,生田社负责人与AF导师组成的评审团,从可行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等维度对作品进行了全面评估。值得一提的是,多组方案已经与当地发展需求形成深度契合,展现出实际落地的可能性。

  此外,工作营还特别安排了篝火晚会、烟花等交流活动,让学员们有机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心得,建立联系。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专业背景的AFer围坐在篝火旁,畅谈对设计与未来的思考,形成了难能可贵的艺术友谊网。

  满载而归,持续共振

  对于参与学员而言,本次工作营的收获远不止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与作品集项目的完成。在生田社的六天时间里,学员们与自然对话,与当地居民交流,体验了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节奏与价值观。

  跨学科工作营中,最具价值的突破往往来自不同专业视角的碰撞与融合。

  当建筑师开始思考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师关注人文价值,平面设计师探索空间层次...这种跨界交流让学员们不断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创造出既新颖又实用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性的项目实践,学员们完成了从调研到成品的完整创作流程。这种扎实的跨学科训练成果,已成为申请顶尖院校的重要助力。

  AF上届跨学科工作营中,数位学员已成功获得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院校的录取。

  工作营尾声,生田社负责人及AF导师团队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结课证书。此举不仅是对这段学习经历的官方认证,更代表着大家与这片土地建立的特殊情感。

  当学员们带着调研笔记、设计图纸和这份证书离开生田社时,大家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精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从土地中汲取灵感、尊重传统的创作方法。这些收获将持续滋养着AFer的创作之路。

  “山野共振”项目虽已收官,但其影响仍在延续。

  AF艺术中心将持续搭建此类实践平台,让更多青年创作者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共振”——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对话中,设计终将焕发出超越想象的生命力。